陶瓷行业要创新,陶瓷媒体更要创新。
近期本报的创新举措之一,就是首创陶瓷行业媒体言论的“二人转”—— 推出《小杨老许侃陶瓷》专栏。在陶瓷媒体数十年的发展史上,几乎所有的言论、评论,均由某一个人单独来说的: 自言自语、文责自负。有谁想过如果一个话题由两个人来评说、来调侃、来争论又会怎样呢?不知道,因为从来没见过。那好,就让我们创新陶业报来试一试吧。
先来个作者简介。小杨,就是杨劲文,年富力强冲劲十足。曾先后在欧文莱、兴辉、中陶联盟等知名企业任职,在众多企业主管过国际贸易业务,同时对陶瓷生产技术有浓厚的兴趣与丰富的实践。近期空降着陆佛山陶瓷研究所,任职金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兼任佛山陶瓷杂志社和创新陶业报社的双料社长。老许,即是许学锋,陶瓷行业最早一代媒体人。1958年来到石湾半工半读,涉足陶瓷行业逾半个世纪,亦可谓阅人无数阅事无数。1989年3月随张永农先生创办陶城报,是陶瓷行业报界的第一个记者,人称石湾一支笔。退休后返聘又再应聘,不为谋生不为工作,只视码字为游戏玩乐,此前每周一文的《花甲聊陶》专栏已写作四年,反响不俗。
如果这两个人一起发声,那么“少壮派”与“老前辈”的碰撞,“新媒体人”与“老媒体人”的碰撞,会不会擦出一些异乎寻常的闪光与火花?会不会为业界带来一些出乎意外的思考与借鉴?很难说,试试看吧。
刚刚结束的2016里约奥运会,中国选手谌龙战胜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勇夺羽毛球男子单打金牌的事广受人们关注与津津乐道。众所周知上届奥运羽球男单的夺金者乃是尽人皆知的超级丹,由此我们看到了一种运动名将的新老交替。新老交替乃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世上万物概莫能外。藉此近期报社人事新老交替之际,不妨也就先来侃侃关于新媒体与旧媒体如何面对新老交替的话题吧。
许:就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情势来看,纸媒在网媒的冲击下正在出现或多或少的萎缩,行业纸媒同样无可幸免。我们杂志社和报社的老社长乔老爷,最近也把目光盯上了新媒体,开始创办视频网媒陶机环保网和佛山陶瓷原料网了。在这个时候为何你对杂志和报纸这两个传统纸媒还有这么大的兴趣?
杨: 新媒体的蓬勃兴起是事实,但我并不认为新媒体的兴起就等于是传统纸质媒体的必然死亡,相信我们的行业也是不想就此埋葬纸媒。我认为目前的社会和行业,网媒尚未能完全取代纸媒的功能,纸媒包括报纸和杂志,都仍有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关键是要创新、要改革,要以专业化的优势,带动纸媒走向新的发展。
许: 我同样也是觉得,一个健康的行业必定能夠包容一批行业媒体的存在,包括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而且新媒体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因为二者的阅读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象网上免费的东西尽管如此巨量如此丰富,但许多人仍然要选择阅读纸质的书和报刊。当然传统媒体也要主动适应环境改变自己,你认为纸媒的改革可以做些什么?
杨: 在阅读形态方面,要适应当今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文章要短小精悍,不说空话废话浪费时间; 不必长篇大论,可试行碎片化阅读。在服务企业方面,可探索新的企媒合作模式,要从单个事件转向系统性服务。在表现形式方面,纸媒也要向新媒体延伸,同时组建自己的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就象人民日报也有人民网。
许: 你觉得办好创新陶业报和佛山陶瓷杂志和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杨: 其实在我进来之前,创新陶业报和佛山陶瓷杂志都已办得不错。尤其可贵的是,这两份纸媒都具有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具有相当可观的专业性与学术性,与行业内众多的专业技术人士和上游的机械化工企业有着广泛的、密切的联系,同时背后又有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学会这两座靠山的背景。所以我相信在这个良好、有利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是一定可以有所作为的。
许: 人们可以看到,杨总上任半个多月,报社和杂志社的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种精神振奋、开拓进取、团结合作、效率提升的新气象,报纸和杂志的出版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进。那么请问你此次空降而来的目标是什么?
杨: 纸媒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冲不过去就只会慢慢被边缘化。魯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在陶瓷行业有相当长的从业经历,有一定的海外业务与专业技术经验,对于办好一份行业报纸、行业杂志充滿信心,所以我选择了改变和创新。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改造纸媒,发展纸媒,带领团队,继续服务行业,更好地为行业服务。
许:可否用一句话概括你的想法?
杨: 和而不同,欢迎拍砖。
来源:创新陶业 责编:杨劲文、许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