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陶家说客 > 言论

为何重大创新还是意大利引领!

时间:2016-12-09 阅读:
摘要: 前些日子,创新陶业一行来访,我与社长杨先生都是在陶瓷行业打拼二、三十年的人了,谈及我国陶瓷行业的创新,兴致勃勃,思想碰撞一下,居然也有不少点子。然而,对于创新,我却心有感触:虽然点子不少,但是在中国搞创新真是不容易!

新景泰.jpg

  前些日子,创新陶业一行来访,我与社长杨先生都是在陶瓷行业打拼二、三十年的人了,谈及我国陶瓷行业的创新,兴致勃勃,思想碰撞一下,居然也有不少点子。然而,对于创新,我却心有感触:虽然点子不少,但是在中国搞创新真是不容易!      

  前几天一则求转让大板生产线的广告更让我感慨:卖方说是购买了一整套意大利大板生产设备,设备已经到达港口,求出售。因为如果要再订货的话,货期可能长达一年。这套设备包括一台压力2万6千吨压机,适合做大板的辊筒印花机、喷墨机,任何尺寸分割设备等等。价格虽然是面议,但肯定是千万级别的!本来,2016意大利的两大展会已过数月,展会上尽是大板show的记忆也逐渐模糊,现在看到这个消息还是让人唏嘘!       

  我无心深究转卖大板生产线事件的始末,只是作为一个在陶瓷界技术层面打滚快三十年的人,看到这样的消息,心里一阵阵泛酸!近几年,我们瓷砖行业技术越来越成熟,竞争层面只是在价格,让国内外同行都无利可图。在我们感到创新乏力时,意大利同行总是会在某些创新中突出,领先于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让我们不得不花掉大把的钱去买人家的设备、工艺技术,甚至原材料!自90年进入陶瓷行业以来,我目睹了国人一次又一次地土豪式争购国外的产品:从30年前几万元买一个钟罩淋釉器(相当于当时一套房子的价格),花二、三百万买一台压力不到一千吨的压机;到20年前花十多万买一台链条印花机(也是相当于当时一套房子的价格),再到十多年前花上百万买1台筒印花机,几万元一套的辊筒。2008年后喷墨机开始流入中国,动辍几百万一台的小型号喷墨机也首先是欧洲产品,这样的情景历历在目。      

  这几年,我们都认为意大利没有什么值得中国同行学习的时候,他们突然又冒出来一大片大片的大板!这样的产品中国其实十多年前就已经有几条生产线,但一直用落后的挤出式成形工艺,十数年如一日,技术一直没有更新。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下、产品无竞争力,也就一直未能扩大市场份额。然而,这次意大利人摒弃了成熟的冲压工艺及无竞争力的湿法成形技术,全新研发了三种压机!两年前的展示让人感觉到眼前一亮,但毕竟设备还没真正卖出几套,于是国人只是在旁观之。今年的展会上,我们看到大板生产设备成熟了,而且一了解情况,居然过去两三年间两大品牌总共已经卖出了接近50套!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好判断大板生产工艺是否会流行,但已经有国人按耐不住了,将要大把出手!我们好不容易赚到的钱又一次土豪般用于购买意大利的新技术!如果未来几年大板被越来越多的市场接受,我们不知道还要花多少这样的钱!因为,就目前而言,国内的大板生产技术毫无疑问的会输给意大利同行!特别是几万吨级别的成型装备,用传统的压机方案是很难做出来的,就是做出来也得自重几百吨,怎么搬到生产线上呢!如果要研发,没有N年是不可能赶上人家的!       

  如果说过去的二、三十年前,我们以省吃俭用剩下的钱买人家的东西,是因为我们的工业体系不完善,产业链不健全,设备加工能力差,工艺技术掌握不全面,有些方案即使想到也做不到!我们心里也接受,毕竟落后就要挨打! 但是,三十年后的今天!国内机电制造技术,工艺技术已经今非昔比。国家级的上天下海,龙头企业的高铁,手机,芯片,甚至飞机都不断的突破甚至领跑了!但为何我们陶业的一个小工艺技术革新,既非尖端也不是要耗资百亿级的东西却搞不出来。往往我们花在买外国产品的钱远远大于开发这个技术的钱!为什么我们还是不能引领下一个创新?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因起码有以下两点:     

  首先,谁来牵线?      

  一直以来,我们的创新都以企业为单位驱动,或个别企业之间交流合作为主。很少有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去带动的。这是因为我国经济虽然历经三十年的疯狂发展,但是各项法律法规却不完善,国人之间,企业之间的互信体系土崩瓦解。这样使中间人不易做,行业机构、协会等都难以有所作为。而现在的创新项目不像过去的抄袭式创新,往往都是跨技术、甚至跨行业才能擦出火花的,不能依赖一两个聪明人、一两个企业去完成!例如:要开发一个新的喷头,必须由原材料到喷片,压电体,电子元器件等很多专业公司共同立项攻关才能完成,而喷头公司只是一个总设计师和经营企业而矣。本文开头提到的大板生产线,也要从压机的各项技术,模具研发,施釉,喷墨,切割,工艺配方,大图稿设计,直至终端应用设计,运输,铺贴等等去逐一突破。对一个企业来说,这是一项风险投资。然而,在以上提到的现实状况下,谁能牵动这条链条,让大家敢于投入,长期投入呢!现在的联合创新,几乎只是出于共同争取国家补贴政策而来的,简单一点就是为短期利益而合作的,而不是为一个长远的创新项目而协同攻关创新的。于是出不了领先的成果也就理所当然了。    

  其次,谁来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    

  今日国内的状况,创新难,山寨易。既没有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信可依,也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创新者往往死在路上,或者成功后被山寨产品围堵而血本无归。

(作者:佛山市三水盈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新景泰)总经理 彭基昌)

 

手机网二维码.jpg

 

《创新陶业》手机网二维码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佛山陶瓷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