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事情都有规律可循,这些规律可以透过一些现象观察到,新冠肺炎对我国的经济挫伤终会过去,但是会象慢慢来一样慢慢去,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正处于疫情尚未出现拐点阶段,百业停滞,此时正是需要规划经济复苏的最佳阶段,避免疫情过去手忙脚乱。
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经济受到重创,以当下中国经济体量,损失必然在万亿以上,很多小微企业熬不过去,大量劳动者经济陷入困难。还有就是疫情给干部队伍和人民群众带来的精神影响需要修复,这是经济恢复的基础。
一、消除干部恐慌心理至关重要。
本次疫情扩散,与初期干部重视不足有关,快速控制得于全体干部的高度重视。前后两次对干部产生重大心理冲击,特别是进入2月5日后逐步在全国普及的高度严格的限制人员出入的措施,让基层干部尝到甜头而忽略必要性。截止2月10日,全国还有大量县级行政区域没有确诊病例,即使是一些病例较多的省市也一样存在大量乡镇、社区是无“疫情”的。在很多城市,即使整个居委会没有“疫情”,而且整个居委区域已经封闭,地方领导依然会把辖区内各个住宅小区再进行封闭,理由很简单,疫情当前再重视都不为过,完全不用考虑科学性。这些做法很容易延伸到后期的经济恢复工作,在很多管理事项上扩大化,为经济发展套上很多“枷锁”。只有让全体干部尽快抛弃恐慌心理,才能有效解除影响后续经济恢复存在的羁绊,比如这些干部能够客观评估本辖区的疫情风险,及时撤除封锁,而不是为了安全起见再多封几天。
二、理性对待复工复产与疫情控制的关系。
疫情当前,人命关天,所有其他工作都要为疫情让位,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可是当疫情下降到一个适当水平,及时复工复产恢复经济也是巩固战疫情成果的重要手段,否则即使疫情过去,经济迟迟得不到恢复也就不那么可喜可贺了。现在的状况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下文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可是这些“条件”的设置在基层,很多条件既没有科学性更难执行,比如要求“错峰就餐”等。2月初江苏南通一家很小的企业就因为3个员工回厂加工节前没有完成的订单,企业管理人员被拘留,很多企业为了避免违反规定,不得已一再延迟开工时间。大部分基层干部并没有经济发展观念,他们的直觉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本职工作,确保自己的职责范围不出问题,保住饭碗。各级政府必须有风险意识,不能因噎废食,杜绝风险永远做不到,科学的方法是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复工复产必然会带来人员流动,增加病毒传播风险,但是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控制工作,群众对于疫情也有了足够的重视,建立了控制传染的方法。此时可以通过给企业较高的自主权,鼓励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控制方法来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三、交通畅通是经济恢复的前提。
2月10日,江苏无锡对来自湖北、浙江等7个省的人员、车辆
交通畅通已经成为恢复经济前提条件,现在需要对交通管制措施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去除缺乏科学依据和不符合全国整体布局的部分,对高效、合理措施进行整合、升级,全面推广。可以考虑采取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分级,从源头控制扩散,同时结合互联网技术,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运行轨迹,把人员和物质安全送达需要的位置。
四、根据产业特性,个性化制定复工复产指引。
每个产业都有自身的基本特点,但是所有的产业链的前端都是基
五、恢复商业,提振信心。
2019年因为非洲猪瘟导致猪肉价格飞涨,进而产生连锁反应,
为了控制疫情,各地都在控制商业运作,限制营业时间等措施不断加码,这样很不利于民众恢复信心。从城市到乡镇,现在商业极其凋敝,轴承、筛网这样的通用工业品专业商店基本上没有开张,大量便利店、食品店处于半开业状态,大型商超缩短了营业时间,整个市场死气沉沉,居民出门购物很不方便,也缺乏购物消费热情。对于经济恢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商业繁荣是树立信心的风向标。可以根据居民情况,鼓励商业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模式,加速生活物质流通,丰富供应,平抑物价,提振民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