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现场 > 行业聚焦

陈水福:怀着“匠心”起航的造梦之旅

走近首届“佛山·大城工匠”

时间:2016-07-07 阅读:
摘要: 简介:姓名:陈水福出生地:江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理想:如果不做医生,就成为一名工程师 如果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那么,一名工匠要默默努力

 简介:姓名:陈水福

出生地:江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理想:如果不做医生,就成为一名工程师

 

如果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那么,一名工匠要默默努力多少回,才换来大家一句轻轻的“肯定”?但,无论做什么事,都想做得更好一些,这便是陈水福的人生信条,无关赞赏。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他的成绩在班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在来自童年和学生时代的早期记忆里,一部关于医生的,一部关于海军军舰的电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成长至今,在这段文化不断流动的时光里,他依然不改初心,并逐步画出了自己的“工匠梦”蓝图。

继“互联网+”、“供应侧改革”后,“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了实体产业最热词。为呼唤“中国制造”工匠精神,各地陆续开展相关话题及互动,佛山政府也顺势公布了首届“大城工匠”名单,而在30名殊荣获得者中,有5名来自陶瓷行业。

本报作为响应国家时代呼唤的媒体之一,也希望略尽媒体引导的力量,故此特开辟“聚焦大城工匠”的小栏目,希望通过深入关注陶业“大城工匠”的系列走访,向大家分享、展示“工匠们”在日常工作中体现的“工匠精神”,籍此为陶业带来相关启迪,助推行业“工匠精神”茁壮成长

 

起跑:借“东风”踏进陶瓷行业

“如果不做医生,就成为一名工程师”,这是陈水福小时候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而今,他做到了,而且相当合格。

621,在全城瞩目下,来自佛山各个行业的30名优秀人士一起被授予首届“佛山·大城工匠“荣誉,这是一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高规格大会。作为台上接受这份荣誉的一员,作为陶瓷机械行业获此殊荣的唯一代表,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达”)整线工程事业部总经理陈水福无疑是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工匠的骄傲和喜悦。而这份荣誉的背后,也烙下了一段充满艰辛与汗水的印记。

陈水福出生于江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那个年代里,孩子小小的肩上便早早地落下了家长的寄托与希望,而陈水福的很多习惯也都在这个时候逐渐形成。在母亲告诉他“你自己跑”的时候,陈水福脑海中也随之萌生了一股向外跑的念头。从11岁上初中,他就开始迈出了“向外跑”的第一步———寄宿,高中毕业考入南昌大学机械制造与工艺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像哥哥们一样回到老家县城,而是前往景德镇陶瓷学院教书,四年之后的1992年,邓小平南巡,借着当时“孔雀东南飞”的东风,他来到广东,并怀揣着一腔热情,踏入了陶瓷行业。在这片热土上,陈水福展开了自己的“工匠梦”。

中国窑炉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的陈水福已经投身陶瓷行业,并接触到了当时从国外引进的陶瓷整线设备,陈水福说他没想这辈子会跟陶瓷机械联系在一起。

从业多年,早起和守时的习惯一直在陈水福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也来源于他的学生时代。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校长交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敲钟,每天从早上上学到放学回家,这只小小的老式闹钟跟他形影不离,这样上课下课,上学放学,一敲就是三年,让他养成了早起和守时的习惯,更培养了他的责任意识。

今天的科达窑炉,不管从外观设计到燃烧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综合使用效果在技术和设计层面都有了长足的技术进步,可以说,科达整线装备的崛起之路,正是中国陶机由弱变强,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缩影,映照在陈水福20多年的陶瓷行业职业生涯里,也是一段难以磨灭的匠心历程。

 

沉淀:扎根技术 与生产零距离

作为一名管理型的技术人员,陈水福却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了生产一线、留在了客户施工现场。他认为,尽管身份是一名管理人员,但却离不开技术,离不开方案,“因为产品真正的差距只有到现场去找”,从工匠的角度来说,陈水福更多想的还是怎么去做事,怀着匠心担当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因为,工程就要实实在在的东西。

1992年,陈水福进入广州花都一家国营陶瓷厂,开启了陶业的工匠之路,2002年前后加入科达,负责整线规划。十年很长,但于陈水福而言,除了日常生活外,大部分的时间分配都给了生产一线,也因此,这10年的工作经历成了他人生里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他后来能够完成中国第一条陶瓷整线出口,带领部门做出一点小成绩的“天然优势”。他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持之以恒的东西,我们所说的老工匠庖丁解牛,怎么做到的,他就是一个不断坚持,然后沉淀积累的过程。

刚踏入陶瓷厂那年,厂里引进代表了当时广州地区的最高水平两条意大利SITI的地砖生产整线,从整厂所有设备的英文资料翻译,再到跟着国外技术人员将设备安装调试完毕,陈水福全程主导。面对新设备,很多技术特性他都是第一次接触,能够啃下翻译这个“硬骨头”,得益于在大学教书的时候自学了陶瓷专业书籍。

陈水福在陶瓷厂从车间主任做到生产老总期间,科达已成为他们的上游设备供应商,1995年便购买了科达两台磨边机,当时的科达还是一家五金厂。2002年前后在陶瓷厂工作十年的他加入科达,负责整线规划。就在这一年,他与当时科达陶瓷工程事业部的十几个同事加紧研发设计,用了半年多时间,完成了中国第一条出口墙地砖生产线项目,客户是越南宏历,14年过去了,这条生产线从球磨机到窑尾的所有设备都在正常运行。想起十年以前亲历意大利整线引进,十年以后,带着中国整线出口,他的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

越南宏历项目之后,陈水福又牵头完成了RAK高要两条微粉砖生产线项目,这也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它是公司承担的“大规格墙地砖成套设备”国家项目,并通过了项目鉴定。他负责主持完成了30多个海外陶瓷窑炉(干燥器)生产线项目,这些项目在海外的“生根发芽”极大的提升了国产陶机装备在海外的影响力,今天科达海外市场的业务量已经超过了40%

 

进军:对标国际 向海外高地不断攀登

2010年,陈水福担任科达热工部总经理,2012年,科达工程部和热工部合并为整线工程事业部,陈水福出任总经理,从事业部成立伊始,他们所定的目标就是要做国际一流陶机产品,也就是要努力对标国际。

2013-2014年,科达窑炉开始进行全面的技术提升和全新工业设计,2015年,当新的窑炉做出来之后,窑炉能耗进一步降低,全窑压力自动控制系统的配备保证了空窑后产品的一致性,产品稳定性得到提升,同时由于采用了全新的工业设计,窑炉外观更加简洁美观,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一致肯定。现在回过头看2010年到2015年的2000多个日夜,陈水福和他带领的团队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何其的多。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今天的科达窑炉,不管是从外观设计、生产稳定性、能耗以及操控管理,都可以跟海外竞争对手放在同一个竞技平台了,尽管各有特色,某些方面甚至还领先国际水平,科达2.85双层窑炉,3.85内宽超宽体窑炉等热工产品,都是首单落户海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外客户对科达设备的信任和品牌的认可。同时,科达也在输出中国制式,像在印度、越南、印尼、非洲等国家,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接受并引入大产量的生产模式。

而在土耳其、俄罗斯等延续欧洲生产标准的国家,科达也在逐渐站稳脚跟,科达在土耳其有4个项目在进行,这是国外竞争对手传统的势力范围,是他们的后花园,要把产品做好得到客户的认可,是非常有难度的,“但我们有对标国际的决心和勇气,我们迎接了这个挑战。”陈水福说,“我们的产品方向就是瞄着世界第一,一方面要在技术性能方面赶超竞争对手,一方面产品的认可度和市场占有量要赶上,未来我们会在印度、土耳其、俄罗斯、南美等海外重点市场做得更好。”

 

陈水福看工匠精神

我觉得工匠精神首先是敬业和奉献精神,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做一行爱一行,把你的工作和你的兴趣结合在一起,主动去做事,爱你所做的工作,才能从内心里把它做得更好,特别是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时你才能坚持下去。

所谓工匠精神,在工作中要有追求完美的心态,精益求精和做好细节的工作作风,另外还要保持创新精神;如果你没有创新的精神和态度,十年以前大家水平都一样的,但是十年以后如果你不创新就不是匠了。特别是我们做设备的,“我们以前都是这么做的”这样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工匠精神必须要有越做越好的精神,在这个行业里是有比较的,是不断变化,是持续创新的,不囿于过去,市场在变,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也要变化。

 

回眸

关于工程师,一直在我们头脑中萦绕的关键词是“一丝不苟”、“专注”、“坚持”,然而,如今对于他们,我们又多了一层全新的理解———“工匠精神”。如同身为事业部领导的陈水福,却常年奔走在现场一线,并仍然坚持着多年看方案和技术研发的习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并非一段英雄事迹,只是作为一个工匠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和探索。

什么是工匠的追求和探索?在外界对“中国制造”充满质疑时,他们仍然坚持用多一些纯粹,多一些脚踏实地,多一些专注持久,多一些优品精品的方式,在为中国的工业文化书写新的篇章。他们,便是这样一群有梦想、有热血的“匠人”。

如同,陈水福一般的追梦人。

来源:创新陶业    责编:周玉梅 安康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佛山陶瓷立场。

相关文章